祭奠"5.12"汶川大地震-“五月的怀念”大型诗歌晚会 志愿者拍摄活动的视频 总导演:亚洲女孩负责人杨杰
http://v.youku.com/v_show/id_XMzM4NTQzODQ=.html
http://v.youku.com/v_playlist/f1994016o1p0.html
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,在灾难面前,全国人民团结一心、众志成城,与灾区人民心相连,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灾区,解放军、武警、消防官兵,医疗救护队和大批志愿者紧急奔赴灾区抗震救灾。与此同时,全国各地纷纷以诗歌、散文等形式表达对遇难者的追思,展现了中华民族血肉相连的深切情怀。
主办单位:重庆市红十字会
顾问:
周清梅(重庆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会长)
欧可平(重庆大学党委书记)
李晓红(重庆大学校长)
罗庆忠(重庆市红十字会副会长、重庆市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)
厉
刘崇和(重庆市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)
柳祖源(重庆时报社总编辑)
组织委员会
主
副主任:杨杰
委
策划:王国强、杨杰、唐学萍、郭秀荣、杨朵、熊靓
总导演:杨杰
组委会临时群:20804875
执行机构名单
一、主持朗诵组
(负责15日晚会诗歌节目内容的现场选取、晚会串词撰写、主持、朗诵、表演,主持朗诵表演人才的邀请征集,为晚会核心内容组)
名誉组长:23岁四川绵竹汉旺廖智
组长:凌叶(南方翻译学院)
成员:李凯迪 梅逸 张静 周华英 伍闫
二、策划设计组:
(负责活动具体策划设计、节目资料设计,晚会光盘、证书、奖品的后期制作等)
组长:陈 舒(南方翻译学院)
成员:思思(成都理工大学影视学院) 范佳 (四川美术学院) 何晶 陈文维叶萌利 伍星
三、场地设备组:
(场地布置、现”尘啊⒁粝斓乒馍璞浮⒔谀恳衾植シ拧⑹悠低枷蟮龋
组长:张亚多
成员:王景彬 冯熙 伍锐
四、外联宣传组:
(负责联系节目、衔接宣传媒体报道,张贴、发放宣传资料、联系有关单位部门等,包括:1、联系在以下媒体发活动通稿:重庆时报、重庆日报、重庆晚报、重庆晨报、重庆青年报、重庆电视台、重庆电台、、四川电视台、大渝网、华龙网、新华网;2、重庆大学校内海报宣传、重庆其他高校校内宣传;3、联系主办单位之外市政府佳宾;4、接23岁廖智到现场)
组长:
成员:
现场检录组:赵刚
(负责现”硌萑嗽背龀∽急浮⒔谀康谰呒觳椤⒆急傅龋
组长:李莹
成员:林晶 赵钢
后勤保卫组:
(负责参加活动表演人员及管理人员的食宿、饮水、现“踩N赖龋
组长:徐梦荻
成员:段锐
晚会组织总流程
15日下午2点筹备会议
17日周二同时间演练彩排
23日周四晚7点-9点正式举行
21日下午2-4点,晚会全体人员到大坪医院看望地震灾区受伤女孩廖海莎
15日筹备会程序
1、
2、
3、
4、
5、
6、
2008年6月23日晚会流程
18:30-19:00进场,同步回顾播放四川地震前美丽家园、和谐生活的视频
19:00-19:03防空警报声
19:04-19:10抗震救灾急行军视频
1910-30-
目的: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最大的敌人是公众的遗忘。支持四川重建家园,晚会体现重庆人民及全国人民对四川人民的深情厚谊,展现重庆、四川“川渝一家亲”的兄弟情谊。
主要节目内容
已经有以下节目:
重庆大学从以下节目单中选取2-3个节目
节目单:
战士的心愿
1、开场朗读 《5月的怀念》 张静
2《亲爱的宝贝》 红岩联线
3《与你同在》
5、《朗诵》
8、《我们在一起》
重庆时报以下内容
前方记者报告2人次以上,预计10分钟
9、重庆时报影象志电子档
10、重庆时报记者讲话或朗诵
11、重庆时报记者讲话或朗诵
12、重庆消防万洲消防支队班长1名
13、三军医大驻映秀医疗队1名讲话5分钟
14、三军医大驻映秀医疗队1名讲话5分钟
15《这一刻》
16、《一起走过》
17、《老婆你再抱紧一点》
18、重大《给总理》
来自灾区的互动节目:江油灾区8岁康复女孩6月19日过生日,蛋糕鲜花
节目单:
战士的心愿
1、开场朗读 《5月的怀念》 张静
2《亲爱的宝贝》 红岩联线
3《面对困难,我们不哭》
《朗诵》
《我们在一起》
《一起走过》
《这一刻》
汶川大地震一月祭---拒绝遗忘
今天是2008年6月12日,距离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整整一个月。就在那一刻,1000万同胞目睹了山川移位、生灵涂炭的人间惨境,500万同胞于一瞬之间痛失家园,将近7万同胞被废墟掩埋并失去生命。
发达的传播手段让灾难的现场毫无延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,死亡和鲜血让人战栗不止,拯救和互助让人热泪长流,没有谁发誓,但每一个人都会深信,这样的记忆在我们的心中将永不磨灭。但是,残酷的规律将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。遗忘是人类的本性,记忆却需要人类付出额外的努力。
没有明显的证据说我们正在遗忘,但我们担心遗忘终究会到来。在灾难发生一月之际,人们还在牵挂失事直升机遇难者遗体是否都已找到,还在庆幸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终于成功排除。这一切固然是人们牵挂灾区的热情使然,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媒体在用不断刷新的资讯维持着人们的热情。要知道媒体对于灾区的关注,也会因时光的延长而淡化。3个月之后,当奥运的热闹气氛伴随海量的资讯扑面而来,地震是否还会让我们的心为之震颤,那片受伤的土地是否还能继续得到全社会温情的呵护,这都将成为待解的问题。
如果说救灾需要短期内最有效率的动员,那么漫长的重建同样离不开全社会的协助与参与。发生在2005年的东南亚海啸,一度成为全球热点,援助重建的承诺不绝于耳。然而,一旦关注的热度降温,重建事宜立即搁置下来,甚至一些国家的捐款至今无法送出。我国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工作由国家主导,应该不会有搁置之虞。但是,重建的全部使命并非土木工程本身,亦非财政投入一种责任,全社会的关注依旧不可或缺。
我们的热情怎样才不至于冷却,我们的记忆怎样才不至于淡漠,我们必当拒绝遗忘。善于记住灾难的民族理应受到尊重,但这依旧逃不出道德呼吁的窠臼。于每一个个体民众而言,没有谁可以强迫你记忆或者忘记。毕竟这属于心灵的领地,手脚可以被束缚,但灵魂永远自由。这当然不是说,我们可以听任自己去遗忘,听任自己放弃道德与理智。拒绝遗忘,可以选择的路径很多。
比如,以制度固化灾难的教训与救灾的经验。一部《紧急状态法》,或可凝结此次大震中正反两个维度的思索与积淀。在法的层次上记住秩序拒绝混乱,当是对灾难最有益处的记忆。在文本之外,尚有更多需要继承并完善的机制。志愿者以自觉公民的身份亮相,同时也留下了冲动与盲目的遗憾。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“多余”,却恰恰见证了民间组织的缺位和薄弱。促进民间组织的发育,让慈善、物质帮扶、心理疏导、监督之类的工作成为他们的使命,则民间社会的热情必然获得长久保温的机制。
或许,还应当有公民价值体系的重建。当一个置学生生死不顾的教师,轻易地以“自由和公正”为幌子赚取无数吆喝的时候,我们真的忘记了自己为什么流下泪水。应该知道,是道义和担当,而不是自私和嚣张。如果说无良教师的价值在于坦率地亮出了自己的“小”,他应该忏悔而非炫耀。真正的自由,乃是在人群中懂得尽责的自尊。如果今天的讨论使我们铭记了这一点,即便灾难重来,人类的幼雏依旧会得到优先的呵护,这才是人类的荣光。否则,灾难留给我们的只有遗忘,甚至遗忘掉灾难之前的美德。

相关阅读:
-
没有相关信息
新闻签收:
亚洲女孩多店优惠券,欢迎各行各业实体店参加,按0.1元/张买券即可
